中國傳統醫藥的新時代

現代醫藥傳入並獲認同後,內涵、方法論及思維哲學與現代醫藥均不相同的中國傳統醫藥,在亞洲的醫療健康上仍扮演重要角色,在其他地區國家裡也愈來愈風行。

傳統醫藥是一種源自古代的醫療體系,它的內涵、方法論以及思維哲學,均與現代醫藥不同。對於亞洲人而言,傳統醫藥在醫療保健上舉足輕重,在西方國家也有愈來愈多人尋求傳統醫藥治療。雖然傳統醫藥日漸受歡迎,但對它的內涵意以及遵循標準仍有諸多誤解。此文將澄清一些常見誤解。

在亞洲,中國傳統醫藥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醫療體系,它的發展經歷數千年的實證試驗及調整改進。十九世紀初期以前,它是中國唯一採用的醫療方法,英國傳教士在十九世紀來到中國宣教,將現代醫藥的藥品、設備及醫療方法帶進中國。

中國以外的其他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及越南,各自發展出當地獨特的傳統醫藥文化。日本將傳統醫藥通稱為「漢方」。這些國家各自的傳統醫藥,雖然處方和診斷方法不同,但其依循的基本原理及哲學同歸一宗,因為都源自中國。

「探究這些治療方法是否有基本的運作機制,是現今中國傳統醫藥研究的核心議題。」

中國傳統醫藥有各式各樣的醫療方式,包括一些西方所熟悉的作法,例如中草藥及針療,以及對大多數西方人而言相當奇特的作法,例如拔罐、推拿、氣功及灸療。探究這些治療方法是否有基本的運作機制,是現今中國傳統醫藥研究的核心議題。《自然》雜誌此一專文著眼於與現代製藥最能相互比較的部分,即中草藥。

中國傳統醫藥療程

中國傳統醫藥醫師診斷病人有「望、聞、問、切」四個步驟。首先,觀察病人的膚色,體態及舌面,接下來,傾聽病人的聲音,判別是否有呼吸問題、咳嗽、痰,並且聞病人的氣味,找出是否有象徵健康出現問題的體臭。

接下來,詢問病人對自己身體的感覺,例如身體覺得灼熱或冰冷、是否會盜汗、排便狀況如何、是否感到口乾舌燥等等。最後,摸病人的手腕進行把脈,了解脈博跳動狀況以評估整體健康狀況。

醫師會依觀察得的病人情形及癥狀進行診斷,據以決定治療方法,可能採取前述一種或多種醫療方式解決問題。依照中國傳統醫藥的理論,健康的人體是一個達到調和狀態的個體,治療的最終目標就是修復人體複雜系統的氣(即能量)及陰陽(平衡),雖然西方人可能認為這個觀念很奇怪,許多中國傳統醫藥醫師把這個觀念視為和新陳代謝(大致等同於能量)、免疫及動態平衡。

大部分人去看中醫,都是感覺身體不舒服,但是,有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也會取找中醫,原因是中國傳統醫藥強調的,是預防診治的重要,中醫會觀察病人身體氣的運行狀況,如果氣太虛,會在問題產生以前先補氣。

中國傳統醫藥盛行

全球有數百萬病人使用中國傳統醫藥相關醫療方法。在香港及中國大陸,至少看過一次中醫的人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六十,根據最新的各國調查資料,臺灣、日本、南韓及新加坡各國的人民,其中至少看過一次中醫的人,比率都在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間。

在世界其他各地,使用中國傳統醫藥的情形也很普遍。美國是中國傳統醫藥產品最大的進口國,光是在二○一○年,消費金額就有七十六億美元。依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一年中十個美國人就有四個使用「補充和替代醫療」,「補充和替代醫療」包含中國傳統醫藥及其他草藥學,還有非傳統醫學(例如順勢醫療),因此如以「補充和替代醫療」數字做評估,可能會高估傳統中國醫藥的使用率,但從「補充和替代醫療」的情形的確可以看出大眾普遍願意尋求其他形式的醫療方法。

同樣的,歐洲對於中國傳統醫藥的使用情形也在成長。在二○一○年,中國出口到歐洲國家的中國傳統醫藥產品總額將近二十億美元,而該項出口量每年都以百分之十的速度成長。各國調查結果顯示,英國在二○一○年中,約每十人就有一人使用「補充和替代醫療」,在瑞典及其他北歐國家,每十人中大約有三到五人使用「補充和替代醫療」。

澳洲使用「補充和替代醫療」的情形更普及。該國全國調查數據發現,在二○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曾使用「補充和替代醫療」,該國成人接受「補充和替代醫療」醫療的人數為六千九百萬人,幾乎和接受西醫治療的人數一樣多。

中國傳統醫藥研究前景

現代醫藥通常和傳統醫藥(例如中國傳統醫藥)互不相容,因為先天發源不同,很難互相欣賞對方的原則及觀念。為了要促進傳統醫藥與現代醫藥的整合,世界衛生組織為二○○八年十一月在北京簽訂的一個國際協定背書,支持會員國在現代醫藥體系中,以安全及有效的方式運用傳統醫藥。

世界衛生組織的各會員國,採取了不同方法來實現此整合目標。例如在二○○六年至二○一○年間,馬來西亞設立了十二間同時提供現代及傳統醫藥服務的醫院。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設立了二十五個傳統醫藥合作中心:七個在中國、五個在非洲、三個在歐洲,日本、南韓、印度及美國各兩個,北韓及越南各一個。這些中心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鼓勵進行傳統醫藥研究,並提供專業建議來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原則,並提供必要訓練。

此外,製藥廠商對於中國傳統醫藥的研究,也展現出濃厚興趣,例如總部在倫敦的葛蘭素史克藥廠,在上海設立了一個研發基地,積極尋求擴充傳統醫藥的營運。這些藥廠大都期盼發明下一個像青蒿素(artemisinin,一種從青蒿提煉出來的抗瘧疾藥,數百萬人命因此得救)般的「奇蹟」新藥。

為了確保中國傳統醫藥的安全、效用及品質,相關研究及發展上還要投入許多努力。所以中國中央政府在此方面投入了可觀的資金,光在二○一○年分配給中國傳統醫藥的研究經費總計就高達四十九億人民幣(相當於七億七千零五十萬美元),比起二○○一年的金額成長超過四倍。依據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統計,二○一○年,中國從事中國傳統醫藥研究的科學家有六千零九十三位,參與人數比二○○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三。

截至二○一一年五月,中國已經與七十個國家簽署了共計九十一個中國傳統醫藥合夥協議,目標希望促進全世界對於中國傳統醫藥能有更深入的認知與更廣泛的使用。
(本文原為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自然》雜誌專文。作者張文浩是《自然》雜誌旗下的網路版雜誌《自然·中國》編輯。)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一一期】2012.1.1